與此同時,贏創計劃讓位于德國哈瑙的藥用酮酸生產基地于2025年底停產,約260名員工將受到影響。贏創執行董事會主席表示,“我們的行業正在全球范圍內經歷根本性結構變革。”只有將所有資源與最強大的業務保持一致,贏創才能以必要的速度抓住這些市場的增長機會。
20多家化工廠停產、關廠,化工行業陷入“關停潮”
縱觀眼下的化工行業,裁員降薪頻發,賣廠賣業務也并不罕見。究其原因,多為行業景氣度低和下游市場冷淡。但在目前的化工市場,有幾個細分領域是景氣度高的呢?又有哪個是下游狀態樂觀的呢?這也就可以理解,近期國內外化工企業紛紛選擇停掉部分業務裝置,關停工廠,甚至是拋棄某些冷淡的市場,以求精兵強干地保留實力,進軍更加有利潤的板塊。
奧升德宣布,將于2025年2月關閉位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伍德生產基地,并將聚合物業務轉移到上述彭薩科拉生產基地,約有200名員工受到影響。
索爾維宣布將與其社會合作伙伴協商,停止在法國Salindres工廠生產TFA及其氟化衍生物,并預計在2025年初至2025年10月期間導致68個職位被裁減。
美國高性能添加劑、化學中間體企業圣萊科特國際集團(SI Group)宣布,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關閉其在新加坡裕廊島的烷基酚制造工廠。
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和三井化學正在考慮在2027財年關閉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位于千葉的乙烯工廠,旨在整合資源,鞏固三井化學工廠的生產能力。
阿根廷Petroquímica Río Tercero公司決定于10月14日起關停其位于科爾多瓦的甲苯二異氰酸酯 (TDI) 工廠,并表示將解雇125名員工。
英力士將于2025年第一季度關閉位于蘇格蘭的格蘭杰茅斯乙醇工廠。
巴斯夫宣布將關閉德國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生產己二酸、環十二酮(CDon)和環戊酮(CPon)的三家工廠。CDon和CPon生產工廠將于2025年上半年關閉,路德維希港一體化基地剩余的己二酸生產將于2025年關閉。
陶氏化學決定關閉位于臺灣南崗工業區的聚醚多元醇/烷氧基化工廠,計劃于2025年底前關閉其位于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的環氧丙烷工廠。
宇部興產在山口縣宇部市的工廠實施主要生產線停產,同時還把縮小泰國和西班牙的己內酰胺產量作為備選。
LG化學宣布,計劃停止其位于韓國麗水的燒堿生產線的運營。
塞拉尼斯梅赫倫工廠的生產運營于2024年9月底永久停止。
三井化學計劃于2025年7月將其位于日本大牟田的TDI工廠的產能減少到5萬噸/年,將于2024年10月關閉其在巖國大竹工廠的年產能14.5萬噸/年的PET工廠。
SABIC位于荷蘭赫倫的烯烴3裂解裝置將永久關閉。
埃克森美孚計劃于2024年關閉位于法國格拉雄翁一座蒸汽裂解爐,以及相關衍生部門和物流設施。
拜耳計劃關閉內部咨詢部門。此前,拜耳透露將關閉在德國、美國、巴西、中國和新加坡的辦事處。
住友化學決定關閉愛媛工廠(愛媛縣新浜市)的環己酮生產設施,并退出該業務。
三菱化學集團將關停旗下廣島工廠的ACH工藝甲基丙烯酸甲酯(MMA)單體、丙烯腈及其衍生物(涉及螯合劑、乙腈和硫酸銨)產能,并撤銷螯合劑和乙腈業務。
盛禧奧可能將德國施塔德(Stade)的聚碳酸酯(PC)生產基地關閉。并與子公司盛禧奧德國公司的勞資委員會展開了磋商程序,預計將于2024年底前完成。
意大利埃尼集團將關閉本土Livorno煉油廠進行現代化升級。
科思創對世界級規模的MDI工廠暫停投資,關閉其位于中國臺灣高雄的聚醚多元醇工廠。
日本可樂麗暫定于2025年7月開始,優化其甲基丙烯酸樹脂業務中的MMA工廠的產能,將目前每年67.000噸的生產能力減半,并停止對外銷售,同時減少硫酸銨和甲基丙烯酸樹脂成型材料的生產能力。
殼牌荷蘭公司:關閉了Moredijk化學產業園的運營,涉及的裂解裝置包括90萬噸/年產能的乙烯和51萬噸/年的丙烯。
科萊恩關閉其位于羅馬尼亞波德里的sunliquid®生物乙醇制造工廠,并縮減德國生物燃料及衍生品業務線的相關活動。
樂天化學出售其在樂天化學巴基斯坦有限公司(LCPL)持有的75.01%股份,徹底退出精對苯二甲酸(PTA)業務。
不難看出,以上20多家停產關廠的化工企業,多以歐洲等海外地區為主,而歐洲是目前全球化工生產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。環保壓力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,加之較高的人力成本和原燃材料成本,并且物流不暢,運輸費用增加,共同導致運營成本大幅上升,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,久而久之壓垮了不少化工龍頭的生存空間。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,從化工到下游電器、家具行業,多家幾十年的老廠陸續結業放假、停產關廠,這表明外部突發因素對企業正常運營影響巨大,化工行業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。
比如下游領域復蘇乏力,以及化工行業由來已久的產能過剩。宏觀經濟確實在短期內難以迅速扭轉,訂單量持續沒有好轉。本就過剩的領域經歷了多輪淘汰賽后也沒能徹底洗牌成功,這些都造成了化工企業的艱難處境。再加上近幾年環保、安全等政策收緊,企業的更新升級費用已經大大超支,進一步加重了企業負擔。
龍頭企業尚且如此,就更不用提那些中小企業,他們所經歷的上下夾擊,或許是難以言說的痛,有些還來不及訴苦就迅速走向了破產倒閉之路。這既是全球市場必須經歷的資源整合,也是對于整個市場秩序的重組,誰能晉級,誰又會被淘汰,不是一日之功,而將是多年沉淀和隨時應變共同鑄就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