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繼對于全球發起“對等關稅”后,特朗普再次重磅發聲,“若中方不撤回加稅措施,將于4月9日對中國加征額外50%關稅”。商務部“隔空”喊話,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。如果美方升級關稅措施落地,中方將堅決采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。如果美方一意孤行,中方必將奉陪到底。

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,美國對中國關稅總稅率累計將達到非理性的104%。對于這種行為,我國迅速回應,并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%關稅,涵蓋半導體設備、芯片、高端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,自4月10日起生效。
而特朗普宣稱的“對中國商品加征額外50%的關稅”無疑是對中國回應的對抗,其還表示,美方將中止與中方的一切會談,并啟動與其他有意洽談國家的磋商。這種明顯“翻桌子”的行為,也揭露了其想要和其他國家聯合并圍堵我國的野心。但我國的多次積極表態,也證明了對其的鮮明態度。
從中國對美國出口結構來看,2024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.8億美元。其中,中國對美國出口5246.56億美元(37337.22億元人民幣),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4.6%。如果美國對這5246.56億美元商品征稅34%關稅,簡單測算,關稅成本將上漲約1783.83億美元。這種高額關稅對中國外貿企業沖擊巨大,中國外貿企業長期處于微利狀態,難以承受如此高的關稅負擔,部分企業甚至面臨倒閉風險,對美業務近乎“停滯”。
從2018年到2024年,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從19.2%下降到14.7%,這一變化主要受到中美貿易摩擦、美國加征關稅以及中國積極拓展其他海外市場等因素的影響。從2024年的數據來看,品類主要是工業化制造品,其中高附加值產品迅速增長,而傳統的家居、玩具等占比較低,且比例持續縮小。
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結構也較為多元,2024年中國對美國進口了總價值11640億元人民幣(折合約1435億美元)的商品。農產品、能源、機械電子為三大核心進口領域。
看似涉及到的金額和品類很多,然而從長遠和宏觀視角看,中國若減少與美國的貿易往來,影響可控。即便減少從美國的進口,中國也可從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找到替代資源。例如,在飛機采購方面,除美國波音外,歐洲空客也可選擇;石油可從俄羅斯、中東等產油國增加進口;農產品也可從巴西、阿根廷等農業大國加大采購量。所以,中國不做美國的生意,并不會對自身經濟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,反而能借此契機,進一步優化全球貿易布局,推動國內產業升級,減少對單一國家市場的依賴。
雖然美方宣稱將啟動與其他有意洽談國家的磋商,但實際上其他國家并未表現出支持和擁護,同時歐盟成員國貿易部長們均表示已準備好采取全面反制措施,可能會對價值高達2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采取首輪反制措施,美國試圖與中國進行經濟脫鉤,本質上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,原因在于中國在全球位居前列的完整產業鏈。
以化工領域為例,中國的優勢極為顯著。中國乙烯在全球產能中的占比已達約30%,大量出口至如韓國、日本等;我國丙烯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1/3.總產值超6000億元,大量出口到東南亞、歐洲;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纖生產國,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60%以上,出口至歐美、東南亞市場。亞洲PX產能在全球占比高達81%,而中國在亞洲的產能占比近47%,穩穩占據全球產量首位。
煤炭雖屬傳統能源,但在化工領域用途廣泛且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。中國約80%的合成氨和甲醇由煤炭制成,可用于生產化肥,制造甲醛、醋酸等化工產品,進一步延伸至塑料、涂料等行業。中國煤炭出口至周邊國家如朝鮮、越南等,在區域化工原料供應中占據重要地位。
再看光伏原材料,中國產能占全球70%。在硅料環節,中國產量占比更是高達97%。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國、消費國、出口國。中國硅料大量出口至美國、歐洲、日本等國家和地區,是全球光伏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即便是美國嘗試從越南、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采購相關化工制品,很大概率這些制品的原料依舊源自中國。因為中國擁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產業鏈,2023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球35%,超過第2-10名的總和。從基礎原料的生產到各類精細化學品的加工,各個環節緊密銜接、協同發展,這是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復制和超越的。美國試圖拉攏其他國家在產業或領域孤立中國,可一旦涉及這些關鍵原料,最終還是無法脫離中國的供應,否則將陷入生產困境,美國的戰略也幾乎不可能實現。
自特朗普首次執政起,美國便頻繁揮動關稅大棒,對中國及諸多貿易伙伴加征高額關稅。這種單邊貿易保護行徑,不僅未達預期,還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。美國加稅使企業成本飆升,產品價格上漲,消費者負擔加重,貿易伙伴關系緊張。不少依賴中國原材料或產品的美國企業,因關稅沖擊,面臨生產受阻、利潤下滑困境。
為限制中國發展,美國施壓他國,限制高端芯片對華出口。然而美國全球征稅,盟友被沖擊的支離破碎,將來部分國家為追求自保,很多限制將有所松動。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例,其半導體產業嚴重依賴大陸市場。2024年臺灣地區對大陸半導體產品出口額占其半導體總出口額的近60%。若長期遵循美國禁令,眾多芯片企業營收與發展將遭受重創。權衡利弊后,臺灣地區有望選擇突破限制,維持對大陸供貨。
中國在全球原材料供應領域地位關鍵,美國“脫鉤”策略難以推進;其加稅政策,又促使全球經濟體基于自身利益,背離美國意愿。如今中國“打得一拳開,免得百拳來”的果敢態度,也帶動了海外其他國家的奮起,后續的發展或將超出美國的預料。美國企圖以政治手段重塑全球經濟格局,違背市場經濟規律與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現實,最終只會孤立自己,走向失敗。
(本文由涂料采購網整理發布,轉載請注明出處,如未經許可或未注明出處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