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涂料行業的激烈競爭中,江西廣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“廣源化工”或“廣源”)的一組數據格外引人關注:2023、2024兩年,這家以礦物填料為主營業務的涂料原材料企業營收突破60億元,成為行業龍頭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這家化工巨頭竟提出“成本攤低部分返還客戶”的策略。當同行還在糾結于原材料價格戰時,廣源化工卻反其道而行之,通過全產業鏈成本重構,不僅實現自身規模躍升,更讓下游客戶主動選擇“價格更高但綜合成本更低”的產品。
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?在近期的首屆彩涂板行業綠色涂裝全產業鏈交流大會現場,廣源化工涂料項目負責人徐永華,在與涂料采購網深度交流中揭開了謎底。這場圍繞“成本”的顛覆式思考,正在重新定義涂料產業鏈的競爭規則。
全產業鏈思維的成本考量
在傳統認知里,涂料原材料廠商的競爭焦點多聚焦于“配方成本”。如何壓低下游涂料企業的單噸原料采購價,曾被視為行業生存鐵律。但廣源化工卻洞察到,這種“單點競爭”模式暗藏致命短板。徐總指出,當涂料企業為壓縮成本選用低價填料時,下游彩涂板企業的施工環節往往會付出更高代價。
“涂料是中間品,其價值必須通過終端應用才能完整釋放。”徐總直言,廣源化工的破局之道,在于將成本視角從“單一環節”拓展到“全產業鏈”。以某彩涂板企業為例,采用加入廣源化工表面改性硫酸鋇的涂料產品后,雖涂料環節成本微增5%,但終端施工噴涂面積提升20%、效率提高30%,綜合成本反降12%。徐總坦言,這種“上游微增、下游銳減”的成本剪刀差,讓彩涂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。
這種思維躍遷的本質,是將成本競爭從“零和博弈”推向“價值共生”。徐總強調,廣源化工不再只是涂料企業的原料供應商,而是成為彩涂板產業鏈的“成本優化共同體”。通過深耕下游施工場景,廣源化工發現,填料分散性與穩定性的提升,能顯著降低終端企業的設備損耗、人工工時和能耗成本。這些“隱性成本”的洞察與釋放,讓廣源化工的礦物填料具備了傳統價格戰難以企及的競爭力。
“普通硫酸鋇需要5次方能達標,廣源化工的高分散性產品僅需3次。”徐總坦言,看似兩次研磨的差距,實則每天為彩涂板企業節省數十萬元能耗與人工成本。這種從“配方成本”到“全鏈成本”的視角轉換,讓廣源化工徹底跳出價格紅海,開辟出“綜合成本最優”的新競爭維度。
優化成本返還客戶
全產業鏈成本優化的背后,是廣源化工對供應鏈的深度重構。作為扎根行業22年的龍頭企業,廣源化工構建了一套“礦源-生產-研發-交付”的全鏈條成本管控體系。徐總認為,這套系統的獨特之處,在于將成本控制從單一生產環節,延伸至資源源頭與市場需求的雙向協同。
礦物填料的競爭壁壘,首先源于對原礦資源的戰略性掌控。在專訪過程中,徐總特別強調,廣源化工在國內核心礦區布局7大生產基地,通過參股礦山、建立長期供應協議等方式鎖定優質礦脈,同時建立安全庫存機制。徐總打了個比方,“對我們來說,礦源就是生產線的糧食。”這種前瞻性布局讓廣源化工在行業周期變動中,始終保持原料供應的穩定性與品質均一性。徐總表示,從礦山開采到初步加工,廣源化工建立了多道品控流程,確保每一粒填料的雜質含量、粒徑分布都符合涂料行業的嚴苛標準。
規模化與智能化,則是成本優化的雙重驅動力。如今,7大基地形成的協同產能,使廣源化工單位生產成本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。徐總表示,在廣源化工的智能化工廠中,從破碎、研磨到表面改性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,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,更通過精準控制工藝參數,減少了傳統生產中的物料損耗與能源消耗。 而在成本紅利的分配上,廣源化工秉持“讓利共生”的理念,徐總透露,企業將成本下降帶來的空間進行結構化分配:一部分投入研發創新與產能升級,另一部分則以現金形式返還給客戶。這種非零和的分配策略,打破了傳統供應鏈“上游盈利、下游承壓”的博弈模式。徐總坦言,當同行在原料價格波動中追逐短期利潤時,廣源化工選擇與客戶共建成本優化共同體,通過穩定的價格體系、定制化的產品方案,幫助涂料企業提升配方競爭力。 徐總觀點認為,廣源化工的角色早已超越傳統供應商,通過聯合研發,廣源化工為不同樹脂體系開發定制化填料,間接幫助彩涂板企業提升涂布效率、降低施工損耗,進而增強自身在終端市場的議價能力。這種從“賣產品”到“提供成本解決方案”的轉變,讓廣源與客戶的合作粘性不斷增強。 “成本優化不是目的,而是與客戶共成長的手段。”徐總的觀點,揭示了廣源的商業邏輯,當上游企業愿意將規模化紅利轉化為下游的競爭力,當成本控制從“利己計算”變為“利他賦能”,供應鏈才能從松散的交易鏈條,進化為緊密的價值網絡。 以終端應用場景反推創新 在彩涂板行業,廣源化工正經歷從“原材料提供者”到“應用場景解決方案伙伴”的深度轉型。這種轉變的核心,是將研發視角從實驗室的“性能參數表”轉向生產一線的“真實需求清單”。徐總表示,廣源化工不單純追求指標提升,而是讓填料成為連接配方優化與終端體驗的關鍵變量。 彩涂板涂料的性能瓶頸,常源于填料與樹脂的“水土不服”。廣源化工研發團隊深入研究聚酯、環氧等不同樹脂體系的特性,開發出定制化表面處理工藝。徐總介紹,以硫酸鋇為例,通過特殊界面包裹技術,使其與樹脂的相容性顯著提升,不僅避免影響涂料交聯成膜,更讓涂層耐鹽霧、耐紫外老化等關鍵性能達到行業優等品標準。
“我們針對不同樹脂體系做‘量體裁衣’的改性,本質是讓填料成為涂料性能的‘增效劑’。”徐總坦言,這種技術邏輯的轉變源于對產業鏈需求的重新認知。
徐總表示,彩涂板涂層厚度通常不足30微米,對填料細度提出嚴苛要求。傳統填料需多次研磨才能達到行業標準,而廣源化工的高分散性硫酸鋇通過優化顆粒級配技術,一次研磨即可滿足細度要求,減少大量研磨工序。“我們解剖過涂料生產的每個環節,發現研磨次數直接關聯著能耗成本與設備壽命。”徐總認為,這種對工藝細節的深耕,正是廣源技術差異化的來源。
隨著彩涂板向高端建筑幕墻、家電面板等領域延伸,對填料的超細度與穩定性提出更高挑戰。徐總坦言,超薄涂層對填料的分散性要求近乎苛刻,廣源的目標是讓微米級填料在涂料中‘各就其位’,而這一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數百次的配方調試與場景模擬。
在專訪尾聲,徐總表示,廣源的目的很簡單,讓客戶拿到產品就能直接用,不用反復調試。在徐總看來,研發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專利數量,而在于解決產業真實痛點。其同時強調,企業持續加碼研發投入,組建跨行業技術團隊,深入彩涂板生產車間觀察涂布流程,將一線痛點轉化為研發課題。這種“需求驅動創新”的模式,讓廣源化工專利成果緊密貼合產業實際——從耐候性提升到分散效率優化,多數專利均來自應用場景的直接啟發。
當同行還在比拼填料的目數與白度時,廣源化工已在彩涂板生產線的噴涂槍頭、烘烤爐溫、質檢儀器中尋找創新靈感。這種從“賣填料”到“解決涂布難題”的角色進化,不僅讓廣源化工的礦物填料溢價率提升,更使其成為彩涂板產業鏈不可或缺的創新伙伴。徐總認為,涂料行業的產業邏輯正在重構,真正有價值的技術,永遠生長在產業需求的土壤里,而不是實驗室的試管中。這一論斷,或許正是廣源化工在行業變革中持續領跑的關鍵密碼。